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作为一种指导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法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The Open Group 2024大会上,知名企业管理和数字化专家陈果先生从企业管理和商业创新的视角,分享了他对“企业架构”应用以及其在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解。主旨演讲环节,陈果以“中国企业数字化能力体系”为主题,阐述了如何整合TOGAF® 企业架构、ABPMP业务流程管理、人工智能(AI)和企业数据治理等知识体系,分享了他对AI时代企业架构的看法和建议。
在陈果看来,他倾向于将企业架构定位于 CIO 的 IT 治理工具,用来给公司管理层和业务部门解释 IT 在干什么,带来什么价值,从而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规划、项目管理、IT 预算、资源分配等。

企业知识开源计划创始人陈果
作为企业知识开源计划创始人,陈果主张借鉴开源软件的模式,推动企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和传播,以促进中国IT产业的发展。他在接受e-works记者采访时强调,“企业架构实际上是IT管理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是帮助企业理解IT如何为业务创造价值。”而企业知识开源计划的愿景,与TOGAF企业架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通过标准化解决企业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性问题,通过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效率。
01 TOGAF:企业架构的指南针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作为一种指导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法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顾企业架构(EA)的发展,源自于IBM 企业系统规划 (BSP)、埃森哲交付方法(Accenture Delivery Method)等经典的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法,这些方法本身是伴随着以数据库、应用系统等现代企业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在20世纪90年代,企业架构的兴起跟第四代编程语言、面向对象开发和ERP的普及紧密相连。进入2000年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流行,以及企业应用系统的日益增多,基于集成和工作流的业务流程管理(BPM)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促使IBM、惠普、Oracle 等行业领头羊提出了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概念。
在这一进程中,The Open Group 发布的 TOGAF 标准作为业界公认的权威框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企业架构框架。TOGAF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旨在解决不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问题,提出了通用开放系统环境(COSE)的理念。1995年,The Open Group正式推出TOGAF,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架构设计方法。
经过多年的发展,TOGAF以全面、开放、可扩展的特点,帮助众多企业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The Open Group还提供基于知识体系的认证考试,面向IT专业人士,证明持证者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每年一届的The Open Group大会,则为企业和专业人士搭建了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今年The Open Group大会聚焦生态系统架构和可持续发展。
陈果指出,对于企业架构的作用,在产业界存在不同的理解——做软件工程的,将它作为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做系统实施的,将它作为一种解决方案规划和需求分析的方法。这在今年的The Open Group大会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来自 ThoughtWorks 的技术专家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企业架构实现方法,而在华为以及多家国际制造企业层担任多年企业架构管理的实务专家,则分享了利用企业架构管理软件,来做一个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详细需求分析的经验。
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不管是单体应用时代、互联网时代还是AI时代,企业架构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
02 中国企业架构面临的挑战
回顾企业架构在中国企业界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05到2015年这十年间,随着SOA的兴起,企业的架构复杂性增加;与此同时TOGAF理念开始传播,随之而来伴随着多种标准/理念。陈果指出,这一阶段企业架构在中国落地的挑战在于,中国企业级信息技术建设起步不久,TOGAF被认为过于复杂,有曲高和寡之势。
从2015年到2022年之间,基于TOGAF 理念,建行、华为等中国大型企业的企业架构管理成功实践。同时TOGAF这种开放、中立的行业标准逐渐被广为接受;包括国外大型企业建立企业架构管理职能也对中国企业产生着一定影响。这一阶段的挑战在于,TOGAF还没有成为CEO话题,不少是技术部门关注,甚至是IT管理部门的“自嗨”。
2022年之后,随着企业数字化进程的深入,云计算的普及使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复杂度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企业架构治理体系,企业架构建模工具开始兴起。当前阶段,企业架构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支持敏捷建设模式?如何被企业高层理解,成为企业数字化战略的管理工具?
在陈果看来,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缺乏统一标准、IT管理模式与国外企业存在差异、IT系统建设以项目型为主等。为此,需要将企业架构管理流程融入公司战略执行流程,让CIO参与公司战略管理,并借鉴开源软件模式,推动企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和传播。
作为知名公众号的主理人,陈果经常分享自己对于企业数字化能力建设的洞见。譬如他认为中国企业软件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问题,而非技术问题。因为缺乏标准化的知识和企业实践体系,导致企业软件难以形成产品,行业发展受限。
这也是他之所以提倡以开源软件的模式来推进企业知识体系建立的原因。
03企业知识开源任重道远
在很多公开社群里,陈果都会以 “企业知识开源”的备注示人。这与他从业20多年来,洞察到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服务领域的诸多症结有关。
他认为,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并非技术落后,而是由于企业知识体系不完善,导致客户需求不明确,进而影响软件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知识开源计划”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项目,它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软件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通过建立标准化的企业知识体系,可以有效降低企业IT管理的成本,提高效率,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
陈果告诉e-works记者,这个计划的目的是避免在创新过程中由于底层内核的不一致而造成的重复发明轮子的问题,从而降低知识的二次创造者(如管理咨询顾问、软件产品经理、系统实施顾问、企业管理培训师)与他们所服务的对象(企业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成本和效率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企业知识开源计划旨在提升中国企业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
陈果坦言,这一愿景借鉴了开源软件的发展经验,特别是Linux操作系统的成功 。LINUX前身(即UNIX®)也是 The Open Group的标准,该标准最初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了基础广泛的标准开放操作系统互操作性。Linux通过建立一个不可分解的最小化内核(Kernel),解决了不同类型计算设备的硬件组件管理和通信问题,从而支持了各种软件的信息处理。同样地,企业知识开源计划旨在创建一个线上开放工作平台,让知识开源贡献者形成知识社区,维护代表不同知识主题的知识库,每个知识库包含不可分解的企业知识基础概念,即“知识块”。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企业知识开源计划与TOGAF企业框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强调通过“标准化”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效率。
陈果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快速,导致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工业时代的思维,一些大型企业虽然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主动拥抱欧美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但整体上,中国企业在社会标准化体系方面还不够成熟。”
站在行业观察者的角色,陈果提出TOGAF 在中国普及,必须得到企业高层重视,而不是 IT 部门的专业“自嗨”。作为企业知识开源计划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也在各个场合呼吁标准的重要性,同样应该获得企业高层的关注。
在陈果的视角中,参照企业架构开展的实施工作,有助于明确信息化建设各方的职责和期望,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和误解,使得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动更加高效。这种做法不仅适用于企业架构,也涉及到构建企业数字化能力体系的方方面面。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