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再进一步!道客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2024 年 12 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了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名单,凭借在云原生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实力和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DaoCloud 道客」成功入选。这是继去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之后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为未来几年「DaoCloud 道客」投身“三新一强”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里的佼佼者,重点“小巨人”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面有着更高的标准,是在各自领域内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于产业链关键环节、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DaoCloud 道客」此次入选,不仅代表了对其过往成就的肯定,也体现了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规划的坚定支持。

  01沉淀与成长,行径云原生

  早在成立之日起,「DaoCloud 道客」就确立了以技术创新驱动业务发展,以云原生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长久目标。在探索数字世界的全局最优解的征途中,「DaoCloud 道客」创新推出新一代云原生操作系统DaoCloud Enterprise 5.0,为众多企业的转型之路提供了一个全面、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目前,「DaoCloud 道客」提供的云原生产品或解决方案已经深度覆盖到了金融、制造、能源、汽车、零售等近 30 个行业上千家企业,收获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汽通用、东风汽车、屈臣氏、麦当劳等一批世界 500 强公司的认可。

  坚持技术创新,是「DaoCloud 道客」行至于此的主要动力。「DaoCloud 道客」在云原生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已经拥有超过 50 项核心专利,并且在开源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DaoCloud 道客」超过 50%的技术人员参与云原生技术体系的代码贡献和管理工作,累计贡献超过 1000 万行代码。目前在Kubernetes贡献量全球第 3,国内第 1,与全球科技巨头并肩。「DaoCloud 道客」是亚太唯一一家拥有Kubernets和Istio技术指导委员会席位的公司,引领云原生技术发展方向。不仅自主开源Clusterpedia、Merbridge、 HwameiStor、Spiderpool、KWOK并联合开源了HAMI等近 10 个创新项目,为开源社区贡献了丰富的技术成果。

  因其技术创新成果和行业影响力,「DaoCloud 道客」连续五年入选了 Gartner 的中国 ICT技术成熟度曲线,今年还凭借在云原生技术、容器管理和OpenTelemetry 三个方面的技术突破,荣登Gartner 基础设施战略成熟度曲线中这三个领域代表厂商。深入云原生领域,以创新驱动业务赋能,是「DaoCloud 道客」多年沉淀和实践的路径,也是「DaoCloud 道客」开启更加智能、高效新篇章的坚实基石。

  02志在必得,人工智能未来

  在深耕云原生的同时,「DaoCloud 道客」敏锐地捕捉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广阔前景。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我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在 2022 年就达到了 1.8 万亿元。其中,云原生核心技术 Kubernetes 已成为 AI 基础设施管理的事实标准,被 OpenAI、英伟达等公司深度采用。凭借多年的云原生积累和实践经验,「DaoCloud 道客」构建了d.run 算力一体化方案,向下兼容适配和聚合各种 AI 基础设施,打造了一个自主可控、灵活高效的算力调度引擎,为 AI 时代的算力供给打通了高效、可靠、易得的解决路径,并集成大量模型落地工具,支持高效的模型开发、训练与推理,为算力与应用的协同创新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前,「DaoCloud 道客」已经参与了上海市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通过云原生驱动基础算力资源同城异构、异地同构的调度工作,使得算力源源不断地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供能,助力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与此同时,「DaoCloud 道客」的 d.run 方案也率先在金融客户的智能化转型上发挥作用,助力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高效应对人工智能挑战,快速实现业务价值。

  借助此次入选国家“重点小巨人”的契机,「DaoCloud 道客」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业务发展,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强化科研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直面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软件挑战,不断攻坚新技术、迭代新产品。同时,进一步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以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立足当下观大势, 放眼未来谋长远。云原生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它不仅是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也是「DaoCloud 道客」在实际应用中的一次重要突破。重点“小巨人”企业,对于「DaoCloud 道客」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借着这番力量,「DaoCloud 道客」将继续在技术创新和行业拓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本文为厂商原创投稿文章,未经厂商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厂商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