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动态

中国移动黄宇红:打造安全智联新基座,护航低空经济新发展

  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发表题为“打造安全智联新基座,护航低空经济新发展”的主旨演讲。

  安全与发展并重,低空经济迎来战略机遇期

  低空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各类政策指引下,其发展路径日渐清晰。今年,国家发改委定调低空经济发展,需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如何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已成为低空经济产业谋求发展的必答题。

  黄宇红出,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统筹平衡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只有同时支撑好监管方“高水平安全”、应用方“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需求,才能真正激活低空经济这片新蓝海。目前,中国移动已系统构建“四驱两翼”低空智联能力体系,打造集通信、导航、感知与监管能力于一体的新型低空信息基础设施,为实现无人机可管可控、空域高效运营和应用规模拓展提供有力支撑。

  架设低空信息高速公路,蜂窝网联是关键设施

  随着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安全泛在的通信网络成为低空规模化运营的核心支撑。蜂窝通信凭借“广域组网效率高、超大带宽容量大、安全可控干扰低、规模应用成本低”等核心优势,可以为无人机安全可信管理、跨区规模运营与数据开发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低空飞行从孤立分散的“个体行为”,向集中调度、全域协同的“体系化运行”模式转变。

  黄宇红提到,通过将蜂窝通信网络特有的用户信息、卡号、设备识别码,与无人机产品识别码进行多重绑定,可进一步增强无人机识别、鉴权等流程的安全性,实现高可靠的身份认证与可信接入。

  作为网信领域的排头兵,中国移动已经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的低空通信网络体系,通过“复用地面网、按需新建低空网、有效利用卫星网”三措并举,满足水平方向广域覆盖及不同垂直高度的连续覆盖需求。复用地面网方面,中国移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通信网,基站数超过250万站,结合双翼组网、莲花波束等创新技术,可满足120米高度业务需求;新建低空网方面,提出鱼鳞组网、空地兼顾射频架构等创新技术,完成百站规模外场试验,初步验证600米以下低空覆盖能力;利用卫星网方面,中国移动正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和产业推进,以实现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全域立体低空覆盖。

  当前,低空通信仍面临“无人机蜂窝网联渗透率低、5G终端模组成本较高”等挑战。对此,中国移动将围绕标准、产品、技术、生态、测评五方面布局,依托“自研+生态”模式打造“标准统一、分级分档、高质优价”的低空网联终端产品体系。目前,已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完成业界首个低空网联模组行业标准立项,将协同产业加速推动终端成本降低与生态成熟。

  蜂窝通信兼顾感知需求,低成本提供泛在感知能力

  低空探测是低空安防的核心保障,对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响应国家“快速构建低本泛在探测能力”的迫切需求,中国移动探索“通信与感知”深度融合路径,通过“共频谱、共设备、共站址、共运维”的技术方案,用一张网满足通信、感知两种核心诉求,实现无缝覆盖、泛在感知、一网多能。

  中国移动以“共生、协作、融合、共享”为总体思路,提出“共生一体化”系统设计、“网络协作化”信号处理、“通感算智融合化”网络架构、“共享一体化”硬件设备四大创新路径,形成可规模应用的通感一体技术体系。目前已引领产业完成基站样机开发,在全国22省6类场景构建全球最大规模试验网,试点验证结果显示,在站高300米范围内,可对雷达散射截面积0.01平方米的无人机实现连续探测,位置精度达20米,虚警率小于5%,漏检率低于5%,可满足国家相关部门对非合作类目标的监测要求。

  面向重点保障场景探测需求,中国移动正在探索5G-A通感一体与多种感知手段的协同融合,通过能力互补增强感知性能,实现低延时、高可靠的连续无缝低空监管。例如在安徽合肥,中国移动已融合5G-A通感一体、远程识别(RemoteID)、光电探测、到达时间差(TDOA)定位、雷达等多种感知技术,打造多源融合低空安防样板,实现600米以下高度飞行目标全量探测,识别准确率达98%,航迹跟踪稳定性达95%。

  为加快推动低空智联网技术融合创新与产业融通发展,中国移动联合产业打造低空智联网试验装置,在北京构建基于电磁环境孪生系统的“低空智联网融合创新实验室”,在成都建设贯通产业链全要素的“低空智联网中试验证平台”。两大平台融合通信、导航、感知、监管以及AI等优势能力,为试制阶段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专业测试验证服务。

  展望未来,中国移动将进一步加强与低空经济产业链各方的协同合作,持续推动空天地一体化的低空通信能力建设,构建安全、可靠、高性能的多源融合感知系统,为低空规模化应用提供关键支撑,护航低空经济安全、有序、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