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以“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为主题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2024)在上海隆重拉开帷幕,围绕核心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赋能三大板块,持续带来诸多先进科技、未来产业相关的重磅内容。

在本届大会中,与上海的天气一样火热的话题当属具身智能产业相关的进展与展望。具身智能代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能使机器人通过感知、认知与行动的协同,实现与环境的自然交互。而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优势形态,意味着人工智能更加可能从单一的信息处理走向复杂多维的场景领域,开启智能系统与人类社会、核心产业深度融合新时代。业界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元年已经到来,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走过“0-1”的奇点时刻。

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7月4日下午正式举办了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发展论坛,会上发布了国内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原型机产品、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其间更邀请到顶尖学者与知名企业代表现场座谈,向业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洞见和趋势预判。国双董事长兼CEO祁国晟先生受邀参与此次讨论,并就国双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产业场景化及技术产业融合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判断。
祁总谈到:“国双是一家多年投入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建模相关的基础软件厂商,我们更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在关注人形机器人的规格指标性能之外,首先必须认识到人形机器人本身即是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终极形态,其要求会和所有人类过往设计制造出来的产品有区别。而生产力即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如何能让机器人真正认识世界是一个核心关键。”他接着讲到,“计算机对世界的认识需要通过建立世界模型来达到,一个完备的世界模型需要包含对时间、空间和物理规律的细粒度理解,目前来看,没有任何一个软件平台、模型及模型的集合,包括大模型能够做到对时空物理的精准表达。高质量的数据集对模型建立非常重要,大模型可以较容易的从互联网上获取海量文本、图像等数据用于训练。而建立前述世界模型需要的数据,往往只能在千行百业的业务环节中获取。即使有了这些数据,建立了世界模型,人形机器人要改造世界,也必须基于特定场景,面向问题和任务,这里面就涉及专业业务领域的要素,这些要素往往是经验型的知识,只有把这些都完成,人形机器人才能变成终极生产力。这里面的工作相当复杂,不是几个企业,几个学研机构就能做成的,更不是计算机工作者通过无止境的算力消耗基于互联网数据就能做到的。”
同时祁总指出挑战却也给出了路径,他谈到:“我们现在在做数字中国的建设,中国有产业链完整、场景丰富的优势,千行百业踏踏实实针对每一个链条下的业务单元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即可获取高质量数据、专业知识、经验,迭代模型和要素。这样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大幅对全社会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可以为人型机器人提供可靠的智能支持。这一工作是复杂的集体、集成式创新工程,必须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建立紧密结合的创新联合体来完成。这一创新联合体的发展应该是产学研用融一体化推进、一体化发展、一体化成熟。”最后祁总强调:“我们在上一代信息化时代,无论是标准、规格还是方法论、理论都是照搬美西方的,其实并不全部适用于中国国情。在人型机器人智能的发展路径上,没有任何人已经做成功,没有既定路径可循。大家的基础是一体的,中国甚至有场景和产业丰富的优势,我们必须敢于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自主可控的产业之路。”

回顾自2018年起,上海已经连续七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轮爆发,带来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趋势,业已深刻改变了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国双作为多年深耕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创企业,在助力大型企业组织数智化转型的道路上一直秉承着“把人从经济社会常规运行的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的目标和使命。而当下在火热进化的具身智能领域,产业内、场景数据和知识对于训练深度学习模型以增强和优化机器人处理任务的能力都不可谓不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这也是国双起家的优势本领所在。

诚如李强总理在此届大会开幕致辞中提出的:“从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来说,我们要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利时机,聚焦绿色、智能、融合,鼓励支持企业率先布局、持续投入,构筑未来发展的新优势,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在国家战略以及政策引导的大势中,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技术正立于潮头,引领着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也必将带动新一代信息及软件技术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也因此,身处时代机遇之中的国双人将全力以赴、身体力行,继续以产业典型场景为牵引,发挥自研技术及产品优势,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课题中探索前行。